您当前的位置:聚焦 > >> 正文
天天观察:《摩诃止观》| 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。岂可四门标牓
(相关资料图)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欢迎关注祖道影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——祖道影
《摩诃止观》
[隋]智者大师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卷第六上
又云。佛法身者即是空也。须菩提空智偏明。能于石室见佛法身。故大品中被加说空。身子被加说般若。佛欲以大空并小空。大智并小智。故令二人转教。大论云。若不得般若方便入空。堕无中。大集云。断见之人说一念断。岂非平等空意。当知三藏复说空门阿毗昙人云何荡言是大乘空义。若如迦旃延申其所入之门。造昆勒论传南天竺。假无同前。实法亦有亦无。若起定相横起见思。观此实法有无从容。亦破单复等见八十一思。成惑智因果等不生。是名三藏亦空亦有门破法之意。故大论云。若得般若方便入昆勒门。不堕有无中。非空非有门者。如释论明车匿心调柔软。当为说那陀迦旃延经。离有离无乃可得道。此观亦能破单复诸见八十一思。从假入空成惑智因果等无生。即是三藏非有非无门破假之意。当知车匿得小乘道。不可滥为大乘中道门也。如此四门悉称为沟港得道者。以沟港是初果故也。胜者更别受其名。致有三门之别。亦得通是沟港。有门无常沟港。无门空平等沟港。亦有亦无门从容沟港。非有非无门双非沟港。沟港皆是四门之初果也。四门观别见真谛同。如城有四门会通不异。故大集云。常见之人说异念断。断见之人说一念断。二人虽殊论其得道更无差别。大经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无非正说。跋摩云。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。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。于时宋家盛弘成实。异执竞起作偈讥之。然真谛寂寥实非一四。 身子曰。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。岂可四门标牓。若生定执悉不得道何独有门。若祛见思四门皆得何独空门。不应独言论主义成。数人义坏。若得四悉檀意论数俱成。若不得意论数俱坏。乃至非有非无门亦如是。若言有门明法相粗。空门明法细。巧拙相望为成坏者。三门俱劣。非独一门。何故四门好相形斥。良由二乘自度。但从一道直入。偏据不融。后人晚学因此生过。三藏菩萨则不知此。析空伏惑偏学四门。为化他故广识法相。成佛之时名正遍知。故释论引迦旃延子明菩萨义云。释迦菩萨初值释迦佛发心。至罽那尸弃佛。是初阿僧祇。心不知作佛。口亦不说。次至燃灯佛为二。毗婆尸佛为三。行六度满各有时节。如尸毗代鸽是檀满。乃至劬嫔大臣分阎浮提是般若满。百劫种三十二相。论因则指释迦。论果则指弥勒。遍行四门道法伏薄烦恼。龙树难云。薄即是断。如斯陀含侵六品思名为薄地。汝既不断。那得称薄。故知但是伏道论薄耳。三十四心方乃称断。虽能如此犹是初教方便之说。涅槃称为半字。法华名二十年中常令除粪。释论名为拙医。维摩称为贫所乐法。天亲呼为下劣乘。皆指此四门非今所用也。次通教四门不同者。若明一切假实从无明生。无明如幻。所生一切亦皆如幻。如幻虽如虚空。而有如幻破假之观。虽如虚空而如虚空生。故云诸法不生而般若生。如是观慧能破诸见诸思。成惑智因果等不生。是名有门观意也。若言假实诸法体如幻化。乃至涅槃亦如幻化。幻化是易解之空。涅槃是难解之空。举易况难而难易皆空。亦如幻人与空共斗。能观所观性皆寂灭。如此空慧体诸见思即幻而真。能成惑智因果无生。是名空门破假之意。若明一切法如镜中像见不可见。见是亦有。不可见是亦无。虽无而有虽有而无。如是观者能破诸法见思。成惑智因果无生。是名亦空亦有门破假观之意也。既言幻化岂当有无。不当有故不从有有。不当无故不从无无。如此观慧能破诸法见思。成惑智因果等无生。是名非有非无门破假观意。若三藏约实色起见。以沟港析观双非二见。如实柱实破。通教约幻色起见。以即空体观双非二见。如镜中柱。体而论破故言非有非无。虽非中道而是体法虚融净诸见着。故论云。般若波罗蜜。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。彼偈具四门意细寻甚自分明。 又云。般若有四种相。又云。四门入清凉池。皆是四门之诚证也。若不取着皆能通入。若取著者即为所烧。佛为示人无诤法说此四门观也。 问。佛何处示人诤法。答。佛不示人诤法众生不解执而成诤。三藏浅近四门相妨执诤易生。如成论人拨毗昙云。是调心方便全不得道。毗昙人云。唯是见有得道空属大乘。此二论师失四门意。浪拨浪挡见执铿然。诤计易起。名此为示人诤法耳。通教体法如幻化无复实色。但有名字。名字易虚。扶顺无乖少生诤计。大论形斥三藏云。余经多示人诤法。般若示人无诤法。亦名如实巧度。中论云。诸法实相三人共得。大品名为三乘之人。同以无言说道。断烦恼见第一义。亦名共般若。涅槃名为三兽度河。皆是通教四门观意。亦非今所用也。次别教四门者。即是观别理断别惑。不与前同。次第修次第证不与后同。大经云。闻大涅槃。有无上道大众正行。发心出家持戒修定观四谛慧。得二十五三昧。事相次第不殊三藏。但以大涅槃心导于诸法。以此异前。渐修五行以此异后。故称为别。言四门者。观幻化见思虚妄色尽别有妙色。名为佛性。 大经云。空空者即是外道。解脱者即是不空。即是真善妙色。如来秘藏不得不有。又我者即如来藏。如来藏者即是佛性。如来藏经云。币帛裹金土摸内像。凡有十譬等。即是有门也。空门者。大经云。迦毗城空。如来藏空。大涅槃空。 又云。令诸众生悉得无色大般涅槃。涅槃非有。因世俗故名涅槃有。涅槃非色非声。往期推荐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